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

手錶用作指南針


朋友在前篇留言: “記得小時候學過用手錶作指南針, 如果太陽位置是不斷變的, 此法應該不準確

我自己在少年時期參加過童軍, 亦學過類似的技術。方法很簡單, 將手錶平放, 以時針(俗稱短針)指向太陽的方向, 時針與12字之間的夾角的平分方向, 大約就是南方

假定我們身處在香港, 全年都需要定位, 時間是在早上10時和下午3, 用這個方法得出的方向, 與正南方的誤差, 絕大部份時間都少過10, 已算準確的了, 尤以在春分到秋分的幾個月間, 誤差更少。

相信這是一項在上世紀的軍人野外求生技術, 傳入民間, 因童軍的創辦人Robert Baden-Powell, 曾經是職業軍人。這項技術十分簡單, 最重要的當然是需要有太陽, 有時比較密雲時, 可嘗試在地上觀察自己的影子, 黑影的背面就是太陽。但在正午前後時, 太陽正在中天, 黑影在自己腳下, 難以決定太陽的方向, 所以不適合使用, 因為太陽在中天時一般都在12時半左右, 所以最佳時是在早上11時前和下午2時後。有時比較難決定太陽的方向, 可以用一支筆垂直, 將手錶的時針與筆的影子重叠, 會較為容易。

曾被告知這項技術只適合用在南、北回歸線之間的地方, 實在不然, 因這只是一個野外求生技術, 在危急時利用手上已有的資源來作大約定向, 勝過盲目亂闖, 只要不是很接近南、北極圈, 和在「午夜太陽」之下, 還是可以使用的。

其實在當年學習此技術時, 不是太用心, 因為感覺對我們是不現實。試想在60年代, 香港整個社會還不是富裕, 手錶貴過指南針很多, 指南針只需2圓左右, 而手錶最少也要100, 是一般「打工仔」半個月的工資, 很多成年人也沒有手錶, 何況是我們這些窮孩子。到了70年代中期, 電子業發達, 有了第一代的電子跳字錶, 手錶價錢才比較「貼地」, 但又不能用在定向方面, 是個頗搞笑的矛盾。

現時GPS很普遍, 但都是設計在駕駛汽車時導航用的, 隨身攜帶還是略嫌比較大和重, 而且還有電池的「續航力」問題。另一方面, 各人的手機都有很多Apps可以用作GPS, 但其實並不真正是用衛星的資料作定位, 只是依賴手機通訊網絡的轉繼站位置資料, 給手機定位, 所以在沒有手機網絡覆蓋的地方, 手機也無用武之地。如果去行山遠足, 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, 帶備地圖和指南針, 就最可靠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